輕重音在華語裡面,因為它影響聲調,所以在標準華語裡設立一個輕聲。輕重音在華語裡,是音高跟音長的變更,在華語中具有語意的功能.其作用如下:
⊙調節語氣:能使音調產生抑、揚、頓、挫,高、低相襯,長、短相輔,擔任言語中音調變化區別語意的作用。
⊙用以辨別詞意:輕重音能使詞彙在句子中的意義更加明顯適用。
例如:蓮子-簾子,下麵-下面,蝦子-瞎子
輕聲與輕讀
一個句子中除了有特別強調的重音之外,其他的音相對的就有輕讀或輕聲的現象。所謂輕讀是與重音比較出來的,在句子中不加重的音都比較輕一點,例如:他是誰?重音落在「他」,「是誰」就輕讀。而比輕讀更輕的聲音我們稱它是「輕聲」。
輕聲的定義:當我們說話的時候,把一個詞尾,說的調型模糊,音長縮短了,就產生了輕聲。因此輕聲是說的又快又模糊的調,它有沒有自己原來的調值和調長,卻是值得研究的問題。
從前的語言學家,常認為華語是單音綴語的。那常是受到了方塊漢字的影響;以為一字一音,一音一義,單獨存在,單擺浮擱,不相連屬的。直到白話文在口語流行以後,許多學者才覺得漢字雖然是單個方型的,而應用的詞語卻多是複音的(從古至今流傳的複音)。而且這些複音連綴一起,成了詞語,在音調上更有抑、揚、頓、挫、緩、急、輕、重的配合,並非平鋪直敘,按字讀音,要是,我們聽外國人剛學華語的時候,說話或讀書,都是沒輕沒重,按字讀出聲音來,讓我們一聽,覺得不但很怪,而且意思也不明白。甚至我們國人說話或演講的時候,把「的」「了」「著」「呢」「嗎」也照讀書音說出來,不注意輕聲的使用。
其實有些輕聲字有它原來自己的調,有些輕聲字在口語相傳,約定俗成的語境中,已經成為固定的輕聲字,輕聲字在華語中有沒有調?聲音的高低又是怎麼呈現的?有關這兩個問題,已有語音學家趙元任先生等人做過實驗,測量出它的高低與長短,輕聲字的高低,是靠它前頭那個字音的高低來決定的。
輕聲的調值
「青的」的「的」(调值2)跟「黃的」的「的」(调值3)多一樣高,「紫的」的「的」(调值4)高一點兒,「綠的」的「的」(调值1)
看前頭的音的高低是怎樣,它就多高。所以這個輕聲,可以算是一個音位下的不同的幾個音位。
資料來源:華語語音學 語音理論上 葉德明著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