輕聲的長短
趙元任先生(1968)的國語聲調簡表裡,認為陰平、陽平、去聲都是佔四個節拍的,上聲是佔第五個節拍的,半上也是四個節拍的,而輕聲只佔了兩個節拍,所以聲音縮短,弄得四聲模糊。
輕聲當一句話開頭的例子不多,所以說輕聲的音高是不高不低,可以算是「中」;在1,2,3,4,5音高裡,可以算是3。
可是平常有四聲的詞素,在好些場合也失掉了固有的聲調,讀成輕聲的,比方「牌坊」的「坊」不讀陰平,「出來」的「來」不讀陽平,「奶奶」的第一個「奶」不讀上聲,「板凳」的「凳」不讀去聲,而全讀輕聲,那麼所有的那些詞素結構,就複雜一點了。這樣,把輕聲設立成聲調裡的第五個音位;陰、平、上、去、輕,任何音素都有兩個同位音(allophone)的可能了。當然我們要講輕聲語源,要從歷史上講起,像現有的輕聲字,了、子、、、、、、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詞素都是本來有陰、陽、上、去四者之一的,只有極少數幾個助詞,單呼詞,詞尾是沒法子知道它輕聲以外的調類。
資料來源:華語語音學 語音理論-(上篇) 葉德明著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